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科学回答了事关中华文明研究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深刻阐述了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的重大意义。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和指导性,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性文献,为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院党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通过院党组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等形式,认真组织多次学习研讨,及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部、考古所等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贯彻活动,推动全院学习贯彻工作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阅读原文)
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27”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学术意义。所谓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就是要回答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如何形成、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尤其是要阐明中华文明从起源到形成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内在因素,以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5·27”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总书记这一论断科学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地位和意义,充分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发展壮大提供了源头活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实践提供了丰厚滋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文化沃土。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形象地展现了时代的风貌、社会的变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理想和追求,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阅读原文)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中国拥有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弄清楚“我是谁”“从哪里来”,方能理解“中华”二字的厚重与分量,摸准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历史进路、文明起点,将中华文明纵向上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横向上的民族融通融合统合起来考察,为铸牢中华文明共同体意识提供科学支撑。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较为清晰地认识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阅读原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高度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科学证明了中华文明扎根中华大地的自本自根、连续发展的特质。 (阅读原文)